最美校園——遼寧科技學院
遼寧科技學院坐落于遼寧省本溪新城,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多年來,努力建設有山有水有文化、一年四季景色美、功能完善設施全的現代化校園,為辦學育人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校園環境優美、特色鮮明,可概括為:山水校園、生態校園、人文校園、和諧校園。
學校占地面積8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紅旗溝小河和砂河沿學校東側自南向北潺潺流過,在校園主入口處交匯,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入口空間。西面連綿山丘,綠植蔥蔥。整個校園以兩河交匯處為中心點,依地勢自東向西扇形展開,秩序井然且詩情畫意,恰似一幅濃墨滴翠的立軸山水畫。構建成一所山水和諧的現代化花園式學校。
學校校園以一條主軸線為骨架,輔以若干條放射線(景觀和道路軸線),結構清晰明確,充滿幾何感和理性,串聯著各主要建筑單體,連接不同的功能區。學校主出入口、書韻廣場位于軸線的東端,烘托校園氣氛,突出校園文化的主題。圖書館、勤公樓、藝術樓、智慧樓、博思樓、博學樓、博雅樓、博慧樓、博聞樓是學校教學中心地帶,教室、各專業實驗中心分布其間,圖書館是該區域的靈魂,是聯系各樓群的核心,集約化的布局使建筑物之間的聯系密切,學生在課間轉換教室的路線更加便捷,各學科獨立的建筑組團更適應專業化教學的要求。剛剛投入使用的智慧樓是該區域的亮點,是國家 “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與中科曙光集團等企業廣泛合作的各產業學院分布其中。運動區、學生生活區位于山腳下,自然環境極佳,更毗鄰教學行政區,大大方便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和體育運動,并與教學區和教師生活區互不干擾。實訓區位于西部山丘綠化帶,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又保留了校園天然的自然生態保護屏障。教師生活區位于校園的最南端,西臨山地,可望蔥郁綠景,東靠河水,可看秀麗靜景,良好的景觀視野為辛苦一天的教師卸下一身的疲憊。
學校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形成校園綠化規劃,建設綠色花園式校園,聘請專業的綠化園藝人員,結合校園土壤特點,開展綠化、美化工作。不斷改善校園風化巖土質,通過多年的努力,栽植樹木30多萬株,物種達300多種,種植紫花苜蓿7萬多平方米,通過對荒山的綠化,減少校園內硬化面積,綠地覆蓋率達到85%以上。在購置少量花卉種子的同時,建設自己的花卉育苗基地,對校園各樓宇周邊和廣場進行花卉裝點美化,使整個校園鳥語花香。在校園后山建設藥化實訓基地,占地面積3萬余平米,栽植中藥材10余種,寒富蘋果樹3000多棵。多樣的植被物種分布合理,大面積的綠色植物經過光合作用,生長茂盛,涵養了水源,紫花苜蓿的種植改良了校園的土壤成分,綠色植被產生大量的氧氣,凈化了空氣,優化了教學和生活環境。
學校積極做好室內、外環境保潔,營造干凈整潔的校園環境。對所有單體建筑樓配備專門的保潔人員60多人,建立保潔人員責任區,做到長期保持責任區無蛛網、無垃圾、無污垢、無痰跡、無塵積,始終保持整潔、協調、美觀的清潔衛生環境;配備室外保潔人員20人,專門負責每天對公共區域的垃圾進行清掃、清運、保潔,保證垃圾箱干凈清潔、各樓周邊干凈整潔。
學校開展節約型校園建設,不斷完善校園亮化工程。自2010年開始,學校開展國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和“能效領跑者”建設,通過項目的實施,不斷推進校園亮化工程,改造校園亮化設施。2012年4月,投入資金700萬元,與沈陽金都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光伏發電示范工程合作開發協議,在建筑頂部鋪設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板8000平方米,建成裝機容量1.2兆瓦的太陽能發電站,2014年正式投入運行,年發電量150萬度,占建筑總用電量的37.5%,每年節約資金75萬元,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0萬公斤。校園高效照明光源使用率達100%。校內公共區域逐步更換了LED節能燈,教室、辦公室逐步更換LED燈管,更換后減少50%的能源消耗。校園路燈按照學校所在地經緯度,實現四季照明時間智能化控制。2016年以來學校又投入30萬,對校內路燈景觀等進行了改造,安裝太陽能路燈和景觀燈90多個,改造后,年節約用電約3.3萬千瓦時,年節約電費約1.8萬元。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以師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建設舒適宜學的校園環境。多年來,不斷完善校園設施,設置休閑石凳、石桌、休閑椅20余處,修建休閑甬道30余條,建設休閑廣場6處。
近年來,學校先后被評為本溪市“花園式單位”、遼寧省衛生模范單位、本溪市節水型單位、國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被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命名為“國家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被遼寧省水利廳、遼寧省機關事務管理局、遼寧省節約用水辦公室聯合命名為“遼寧省節水型單位”,校園自管物業被評為全國高校50強單位。
學校以提煉遼科精神、塑造遼科新形象為核心,經過挖掘、提煉和弘揚,逐步將學校發展建設中的文化積累形象化、系統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學文化識別系統,建成了內涵豐富、凸顯學校特色和人文氣息的文化景觀。
1.凝練出“明道明德、求新求實”的校訓、“堅韌不拔、百煉成鋼”的學校精神和《遼寧科技學院之歌》;規范了?;?、校字、校旗等;各二級學院凝練出院訓、院徽。
2.建成了極大的人文景觀?!皶崱钡袼?,由四幅通透框架構成,開放包容,若書若門,象征遼寧科技學院四校合一、承載使命、構建和諧校園的發展理念;主題廣場——成長廣場、書韻廣場、文化廣場在校園中軸線上,其延伸處是地理環境中具有無限發展空間的后山,寓意學校與所有的大學人,以書為載體、以知識為紐帶、以文化為提升、以傳承與創新為發展,踏著人類進步的階梯,不斷地成長,走向更高更遠的未來。在智慧樓中央建成智慧廣場,給傳統校園文化融入現代化元素;建筑小品——“思行大道”景觀石、“百煉成鋼”景觀石、“成長石”、“思源”景觀石等多采自本溪,體現著一代代遼科人傳承歷史優良傳統的奮斗精神和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特色與遼科精神;“杏壇”景觀帶是學校標志性景觀帶,與書韻廣場、文化廣場、成長廣場在同一校園中軸線上,也是校園扇葉地勢環境的最外延,由成長路向山上延展。杏樹是景觀帶處的一棵天然樹,故引用孔子講學典故中的重要地點,取名“杏壇”,既與標志性景觀契合,又體現孔子教育思想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3.幾年來,學校對校園道路進行了命名。建成了地質館、校史館,目前已成為學校及本溪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9年,在廣泛征求民意的基礎上,對部分樓宇重新命名,進一步增強了校園人文底蘊和育人功能。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品牌
1.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制定了《遼寧科技學院文化建設規劃綱要》《遼寧科技學院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方案》,并逐步分解落實。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以校訓為核心的校風、學風建設,塑造優良行為文化。注重大學生日常管理,加強養成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文明禮貌行為習慣,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學校精神的引領示范作用更加明顯,師生員工對學校的規劃目標廣泛認同并信念堅定,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顯著增強,“愛校榮?!薄耙孕榧摇钡闹魅宋桃庾R普遍增強,團結向上、勇于進取的精氣神不斷增強,“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成為新常態。
2.加強黨史國史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宣傳教育。結合重要節慶日,積極開展黨史國史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通過舉行報告會、開展社團活動等方式,加強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宣傳教育,營造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涵育文明素養的氛圍。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發揚,文化素養顯著提高。
3.積極開展主題教育和校園文化活動。學校開展了藝術作品進公寓、進教室活動,提升了學校文化形象。廣泛開展校訓、學校精神、樓宇命名征集等活動,增強了師生對校園環境的認同感。開展紀念建黨95周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學生筑魂育人、“青馬工程”等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主題教育活動,抓住主渠道,占領主陣地,弘揚主旋律。鼓勵和支持各類社團開展社團活動月,舉辦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校園文化活動,與第一課堂的有效對接,讓學生在參與中長才干、得鍛煉。學校每年開展主題教育活動100余項,開展近100余次志愿服務活動,超3萬人次參與。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近年來,學校在全國、全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活動中斬獲榮譽40余項。
(二)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凸顯學校精神
1.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一是領導重視,建章立制,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組織和制度保障。學校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實施方案》《遼寧科技學院關于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的實施方案》《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一系列規章制度,形成了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體系,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制度和組織保障。健全和完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開展三全育人“八項工程”活動;二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入人心,凝心聚力工程取得實效,調動了各基層單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完成思政工作隊伍的“十三五”規劃,相應隊伍建設列入《遼寧科技學院人才服務全面振興五年行動計劃》。凝聚了全校師生的正能量,為學校改革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輿論支持;三是深化改革,創新方式。制定《遼寧科技學院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方案》《遼寧科技學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實施方案》《遼寧科技學院關于“領導干部上講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方案》,充分發揮思政理論課主渠道作用。不斷深化教學內容,開展理論講座、知識競賽、組織學生撰寫學習體會等活動,幫助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建設課程新體系,創新開設思政必修課《大國情懷中國故事》,開展“愛國主義”激情教學,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最新時勢政策內容實時融入思政課堂。創新開展“行走思政”教學模式,采取“模塊化”方式,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思政實踐課中。幾年來,學校建成了地質館、校史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11個校外思想政治課教育基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好,愛國守法、誠實守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涌現出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四是選樹典型,示范引領,扎實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學校建立了激勵機制和獎懲措施,認真開展學生日常行為“四項評比”和“三個文明”評比活動,積極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和建設節約型校園活動。經過多年的積淀,學校形成了固化的文化特色,學校始終保持省文明單位稱號,獲國家、省、市集體榮40余項,獲批省高校輔導員精品項目7項。輔導員家訪工作、學生公寓文化分別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確定為“千名輔導員萬家行”活動A類項目單位、A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動;五是抓住重點,把握時機,積極抓好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誠信教育。學校成立了國旗班,在重要節日、重要時間節點舉行升旗儀式,重大會議奏唱國歌,對師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黨和國家重要歷史事件,學校在每學期統一設立“銘記歷史”愛國主義教育“節點”,凡任課教師均需在課堂上進行思政教育,從而提升青年學生的愛國意識。廣泛深入開展《憲法》《教育法》《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加強文明禮儀和道德誠信教育,建立學生誠信檔案。通過學習教育,學生的愛國愛校意識普遍增強,禮儀、誠信素養顯著提高。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書育人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一是加強師德建設。學校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一項長期重要的工作來抓,修訂并實施了《遼寧科技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堅持師德建設制度化、常態化,把培育良好師德師風作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評職晉級、評優推先、績效獎懲的首要條件,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學校對教師都要進行年度考核。師生崇德重學的認識普遍提高,增強了教師職業自豪感、榮譽感和使命感,有效調動了廣大教師立德樹人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近三年,全校教師共獲得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1人、入圍獎1人,遼寧省輔導員年度人物1人,省教學名師3人,本溪市勞動模范2人,本溪市五一勞動獎章2人,省優秀黨務工作者1人、優秀共產黨員1人;二是加強學風建設,學校成立了學風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出臺《學術委員會章程》等規章制度,重新修訂了《遼寧科技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規范學術行為。通過學習教育、建章立制、示范引領、實踐養成、考核激勵、監督約束、查處警示等措施,杜絕了學術造假、學術腐敗等行為。加強學術誠信教育,將學術規范和學術誠信教育作為教師培訓和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以“零容忍”的態度,有效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 。學校養成良好學風,形成了風清氣正、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著力培養信念堅定、品德優良、知識豐富、職業素養好、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3.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陣地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一是鞏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陣地。嚴格執行哲學社會科學報告會、研討會、論壇、講座的審批報備制度,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制定《課堂教學管理辦法》,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制定《遼寧科技學院本科應用型課程評價實施細則》,將“課程思政”納入評價體系,進一步強化完善思政品德在學生學業評價中的作用。建成省級精品課1門,公共藝術優秀課程2門,省級思政教學大賽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全國應用型課程說課大賽二等獎1項,省級高校校園心理劇大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省級信息化大賽二等獎2項。二是不斷鞏固壯大校報、???、廣播臺、宣傳櫥窗等意識形態陣地,推動各類宣傳力量向網上聚集、在網上主動發聲,不斷放大正能量。著力辦好校園網、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矩陣功能,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有效聯動與聚合傳播。三年來,在國家、省、市電視臺、報刊、網站等發布新聞1024條。通過積極有效的宣傳,學校的形象不斷提升,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三是認真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注重圍繞學校中心工作,發揮宣傳工作凝心聚力、鼓舞士氣、振奮精神的作用,利用國家、省、市、學校等各種媒體,有計劃地進行了校內外不同層面的宣傳活動,宣傳學校辦學成就、典型事例和優秀人物,講好遼科故事,塑造遼科形象,弘揚遼科正能量。建立科學有效的輿情監控機制和應急處理機制,大力加強網絡輿論引導,積極穩妥地開展輿論宣傳工作。三年來,在校園網、微信平臺發布新聞2164條,按時編輯出版校報近30期,展出23個專題、159塊宣傳展板。
置身遼寧科技學院,能充分體驗“建筑·景觀·山·水·生態·人文”和諧統一的綠色生態花園式校園環境,感知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